「玄鸟集团与建水燕子洞」
在玄鸟集团构建燕窝全产业链的蓝图中,一次对云南边陲小城的深度探索,成为企业践行“国内国际双循环”战略的关键落子。2024年5月,经深圳前海金融投资促进会会长引荐,玄鸟集团赴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开展产业考察。这场以“溯源本土燕窝资源”为主题的行程,不仅让企业发现了一座沉睡的产业富矿,更开启了边疆小城与现代企业的双向赋能之路。
缘起:寻找中国燕窝的基因密码
建水县,这座滇南历史文化名城,藏着一处被低估的自然瑰宝——建水燕子洞。作为中国现存四大产燕窝洞穴之一,其万年溶洞中栖息着数万只白腰雨燕,每年清明至立秋的燕窝采收传统已延续600余年。然而,这座拥有国家4A级景区资质的天然宝库,却因交通闭塞、推广不足,长期困于“省内知名、省外无名”的境地。
彼时的玄鸟集团,正着力破解燕窝产业的“本土化”命题:进口燕窝虽占主流,但国内溯源体系缺失始终制约品牌深度发展。前海金融促进会会长敏锐捕捉到这一需求,牵线双方开启合作——建水需要产业激活自然遗产,玄鸟需要本土基因夯实供应链。
考察:从溶洞探秘到产业破题
1. 唤醒沉睡的自然遗产*
团队深入燕子洞考察时发现,这个垂直高度达50米的巨型溶洞,至今保留着彝族人“悬绳采燕”的古法技艺。当地文旅局负责人坦言:“近十年游客量始终徘徊在30万人次/年,周边村民仍以种植玉米为主业。”而玄鸟团队看到的却是另一幅图景:洞内燕窝年自然产量约200公斤,若引入生态保育技术,产能可提升至500公斤;洞外闲置的游客中心可改造为燕窝文化展览馆;每年彝族“燕窝节”的民俗活动,更具备打造东方燕窝文化IP的潜力。
2. 挖掘边疆小城的产业势能
在与建水县政府座谈中,团队了解到实实在在的招商诚意:经开区可提供15元/㎡/年的标准化厂房租赁价,较东部地区低60%;对燕窝深加工企业实行“三免两减半”税收优惠;更关键的是,当地政府承诺为燕窝产业配套专项物流补贴,破解“云品出滇”的运输成本难题。
落地:自然与商业的共生实验
1. 文化赋能工程
将彝族燕窝节升级为“中国燕窝文化季”,联合抖音生活服务打造“洞中探秘直播”,开发“燕窝采摘体验游”线路。2024年国庆试运营期间,景区客流同比增长220%,周边民宿入住率达95%。
2. 产业融合基地
租赁经开区8000㎡厂房建设燕窝净化车间,利用建水紫陶产业基础,创新研发“紫陶燕窝炖盅”套装。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加工本土燕窝300公斤,吸纳就业120人,其中脱贫户占比超40%。
价值:边疆小城的产业觉醒
这场合作带来的改变正在显现:
- 燕子洞燕窝经SGS认证,成为国内首个获地理标志保护的洞燕产品;
- 建水紫陶工匠开发出22款燕窝存储器皿,开辟传统工艺新赛道;
- 玄鸟集团借势推出“中国洞燕”高端子品牌,填补本土燕窝市场空白。
而对建水县而言,玄鸟带来的不仅是产业增量:
- 燕窝文化季期间,全县农特产品销售同比激增3倍;
- 彝族采燕技艺入选省级非遗预备名录;
- 配套建设的冷链物流中心,让建水豆腐、草芽等特产首次进入华东高端商超。
启示:在地禀赋的商业化觉醒
这场发生在滇南小城的产业实践,揭示了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另一种可能:当沉睡的自然与文化资源,遇见懂挖掘、善运营的市场力量,便能催生出独特的竞争优势。玄鸟集团产业总监在项目启动会上感慨:“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,是找到那些被低估的价值洼地,用商业逻辑激活在地基因。”
如今,建水燕子洞的晨雾中依然飘荡着雨燕的啼鸣,但洞外已然新生——昔日的玉米地里建起透明工厂,彝族姑娘们在直播间用双语讲解燕窝故事,满载紫陶炖盅的货车正驶向东部港口。这段始于自然馈赠、成于商业智慧的边疆叙事,正为玄鸟集团的产业版图添上最具人文温度的一块拼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