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玄鸟集团云南沿边合作纪实」

 

政企协同的务实探索

在玄鸟集团深化全国产业布局的进程中,2024年秋的云南之行成为企业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。从省级战略平台的亮相到沿边县域的实地深耕,这场跨越会议桌与生产线的实践,展现了现代企业与地方政府协同发展的现实路径。  

 

省级舞台:产业转移对接的机遇  

202410月,玄鸟集团受邀参与由国家部委与云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“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”。作为云南省重点推介企业,集团代表在主会场与各地投资方、产业链伙伴展开交流。活动现场,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系统阐释了沿边开放政策,特别强调对跨境农产品加工、特色资源开发等领域的支持导向。对于正在拓展东南亚燕窝供应链的玄鸟而言,这一政策风向标与其战略规划高度契合。  

 

在专题洽谈区,红河州、建水,蒙自,河口等沿边州市设置的招商展位,直观呈现了土地供给、税收优惠、跨境物流等配套政策。这些信息为玄鸟后续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。  

 

沿边签约:从意向到行动的转折点  

活动次日,在“沿边产业合作”专题分会场,玄鸟集团与红河州河口县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。

双方围绕燕窝进出口加工、跨境产业链协同等领域达成共识:  

计划在河口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燕窝精深加工基地;  

协同构建中越燕窝质量追溯体系;  

优先吸纳当地劳动力参与生产环节。  

 

签约仪式由州委州政府领导见证,标志着玄鸟的沿边布局从考察调研迈入实质推进阶段。  

 

-专项推进:细化落地方案  

活动结束后,红河州政府随即在蒙自市召开专项推进会。州工信、商务、自然资源等部门负责人与玄鸟团队面对面梳理关键问题:  

-土地厂房:实地比选跨境合作区内多处标准化厂房,综合考虑交通区位、空间布局等因素;  

政策衔接:海关部门详解燕窝原料进口的通关便利化措施,农业农村局介绍农产品加工企业-扶持政策;  

-民生结合:人社部门对接劳动力培训资源,探讨“家门口就业”实施方案。  

这场会议没有宏大的愿景描绘,而是聚焦“设备怎么进关”“工人哪里招聘”“水电如何保障”等具体问题,逐一形成解决路径。 

 

 第三次河口行:从图纸到现实的丈量  

带着专项会议的初步方案,玄鸟团队第三次赴河口县实地踏勘。此次考察目标明确:  

1. 厂房选址确认  

  团队深入跨境合作区,逐栋查验备选厂房层高、承重、排水等硬件条件,与园区管委会讨论改造方案可行性。  

2. 在地供应链考察  

  走访当地包装材料、物流运输企业,评估配套能力,优先考虑本土供应商以降低采购成本。  

3. 社区就业对接 

  与当地职校、劳务市场座谈,了解劳动力技能结构,规划针对性岗前培训课程。  

 

在口岸联检大楼,团队现场观摩跨境货物通关流程,与边民互市商户交流贸易现状。这些一线见闻,为后续运营策略提供了鲜活参考。  

推进逻辑:问题导向的实践哲学  

此次云南行的每个环节,都贯穿着“发现问题-解决问题”的务实逻辑:  

当发现跨境物流时效影响原料新鲜度,立即协同海关优化查验流程;  

针对当地劳动力技能短板,联合职校开设燕窝质检定向培训班;  

为保障产品品质,提前与省内高校共建实验室,攻克燕窝与云南特色食材的融合技术。  

 

阶段成果:边疆产业的新生

年末回望,这场始于省级会议室的合作已初见成效:  

加工基地完成首期厂房改造,设备安装调试有序推进;  

首批跨境燕窝原料顺利通关,品质检测达到预期标准;  

当地招聘的首批员工通过岗前培训,逐步掌握分拣、净化等专业技能。  

 
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,玄鸟的入驻带动了周边配套产业发展——从包装印刷厂接到首批订单,到物流公司新增冷链运输专线,沿边小城的产业生态正在悄然改变。  

 

启示:政企协作的边疆答卷  

玄鸟集团的河口实践,印证了沿边产业发展的核心逻辑:  

1. 政策精准度:省级战略与县域需求的深度咬合;  

2. 执行颗粒度:将宏观协议拆解为可操作的行动项;  

3. 民生感知度:让产业效益切实转化为百姓获得感。

 

 

正如玄鸟团队在考察笔记中所写:“企业的边疆布局,不是在地图上画圈,而是用脚步丈量每寸土地的温度。”当燕窝生产线的轰鸣声在红河畔响起,这场政企共绘的产业图景,正为沿边开放注入新的时代注脚。

首页    发展历程    「玄鸟集团云南沿边合作纪实」